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烽烟尽处产业兴|寻访水城游击队的红色印记

时间:2025-08-26 08:05:00

1943年初,为组织宣威、水城边境的抗日游击武装,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派党员柴爱国到宣威、水城边境做了大量调查工作。1944年,柴爱国派张吉安到水城发贵乡(今鸡场镇)、应忠乡(今发耳镇)一带开展工作,先后结识当地进步青年尹朝阳、王占元、范子纲等人,并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

其间,尹朝阳、王占元等人在发贵、应忠、杨梅等地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和响应。随后,柴爱国等人到宣威和贵州交界的宝山、格宜一带组建边防游击大队。尹朝阳、王占元等在发贵、应忠、杨梅等地组织30多人加入,暂编为1个游击分队。1949年4月,游击分队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6支队边防大队第3中队,后来由范子纲担任中队长,并于5月底回师水城。

1949年12月18日,水城和平解放。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6支队边防大队第3中队奉命移交贵州,由驻水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7师141团接收。3月,柴爱国率领第3中队队员参加交接仪式,第3中队暂编为141团1营13连。

水城区鸡场镇箐头村。

硝烟远逝,历史有痕。为追寻那段红色记忆,感受今昔巨变,记者近日来到了被群山环抱的鸡场镇箐头村。

“水城游击队曾在附近山头活动。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游击队行动隐秘,除了发生过激烈战斗的马龙屯、小岩脚等地,游击队员具体到过山中哪些地方,又留下了哪些痕迹,如今较难寻觅。”鸡场镇副镇长王胜永说。

村里通了公路,地里有了产业,群众生活更有底气……虽然游击队员当年的活动踪迹难寻,但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为后人换来的幸福生活却处处可见。近年来,鸡场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漫山遍野的“刺果果”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果果”。

如今,游击队曾经活动的山头结满刺梨。

“刺梨是鸡场镇优势产业之一,全镇种植刺梨约3500亩。每年都有公司保底收购,现在种刺梨的群众越来越多。”王胜永说,目前全镇刺梨种植户接近400户,2024年刺梨产量达到856吨,产值超过500万元。“大家的荷包越来越鼓,生活就像这刺梨花一样,越过越红火。”

杨梅乡姬官营村村民刘小彩一大早就来到食用菌种植基地,将刚收割的平菇打包装箱。再过一会,货车会把这些平菇运往农产品交易市场。

“这里工资按日结算,每天工作8小时,保底有100元收入,加班费另算。”刘小彩边收割边打趣道,“大棚里面凉快,比种地轻松多啦,而且收入还不低。”

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厂区。

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将煤炭资源“吃干榨尽”;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实现铝水100%就地转化;米箩镇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持续放大种植效益,年收入超10万元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从烽火岁月到产业兴旺,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早已成为流淌在水城儿女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并代代相传,更激励着水城儿女在奋斗新征程中,续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勤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刘义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