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的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为全国游客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多民族文化绚烂绽放的激情久久不散,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与大巡游活动双向奔赴,同步对外开放5个展览,邀请对贵州民族文化满怀热忱的游客深度探寻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宝藏。
5月18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和中国民族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览开展,以“镜像”为载体,以中华手工艺为主题,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互鉴交流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勾勒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集体记忆。
展览分“物自天生 开工于人”“天然混成 巧夺天工”“天工人可代 匠心巧手成”“见人见物见生活”四个单元,采用平面与立面相结合方式,展出近400张摄影作品,以及130余件实物展品。在农耕地区,除了农具,还产生了烧窑制陶、织染绣、生铁冶铸、竹编藤编等各门类手工艺。草原民族在游牧迁徙中创造了马具制作、毡房建造、服饰制作、雕塑、绘画、造型艺术创作等手工技艺。依水而生、靠海而居的捕鱼人,除了掌握独有的渔猎绝技,也创造出了木船制作、结网编织、鱼皮制作等手艺。手工艺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在中华各民族的“手艺”中,始终表现天然美,渗透着乡土生活的淳朴,如侗族的鼓楼、侗锦,白族扎染、苗族蜡染、黎族纺染织绣、水族马尾绣等。手工之美,美在工艺,更美在“匠心”,展览现场苗族银饰制作、新疆土法手艺、藏族锻铜技艺、锡伯族弓箭制作、阿昌族户撒刀锻制等等,展示着人类凭借一双巧手与“匠心”创造出的一个个完美的手工制品。通过一个个实物和真实、有温度的影像,观众可以品鉴各民族手工艺品的精致绝美、巧夺天工,探索民族手艺人的信念和情感。展览将持续至7月20日。
同日,“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师生艺术作品展”也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通过“扎染 蜡染——指尖记忆的青春色彩”“古法造纸——无字然有意的时光印记”“京剧——穿越百年的国粹新声”“中国画——笔墨晕染的东方神韵”四个单元,展示了师生创作的扎染蜡染、古法造纸、京剧、中国画等艺术作品150余件(套),生动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课堂中的活态传承,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一匹印染布,折结绘染间传承中华智慧;一张古法纸,浸煮捣抄中流转千年文明;一台皮黄戏,唱念做打间演尽华夏风骨;一卷水墨画,笔墨晕染中勾勒大地神州。本次展览以馆校协作为契机,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果,是传承与创新碰撞出的璀璨火花,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力进射的生动实践。展览展至7月2日。
位于8楼展厅的“天染枫香 凝时生花——枫香染文化展”也同样不可错过,该展由省民族博物馆与黔南州博物馆联合主办,从“源流与分布”“巧工天成”“审美心图”“传承与时尚”四方面,集中展示国家级非遗“枫香染”精品图片和实物,并配合视频影音和场景还原等,生动展现“枫香染”的审美意趣与精湛技艺。以枫香作笔,以蓝靛为墨,素雅的纹样为平淡的生活赋予了明快的色彩,祈愿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寓意繁荣吉祥的太阳花、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花、象征自由幸福的蝴蝶纹……一幅幅精美的“枫香染”图案,饱含着贵州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现场氛围浓厚的艺术场景,也带领观众感受多彩贵州的地域风情,文创手作更是用现代创意激活古老艺术,传统技艺焕发新风采。展览展至6月29日。
4楼的“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原创展览,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王少丰等七位贵州本土艺术家,以贵州民族文化为核心灵感而创作的70余件(套)佳作。不仅承载了贵州各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共存、和谐共融的文化景观。神韵独具的锻铜浮雕、铸铜圆雕等金属工艺作品,精度高达120-150纬/厘米的蚕丝挂毯,巧夺天工的填色剪纸,古拙天成的陶塑及栩栩如生的石雕都令游客们屏息凝神。玻璃灯管装置艺术作品及人机交互与视觉艺术作品则是年轻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作品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同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展览展至6月9日。
另外,基础展陈“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展出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的历史和生产生活实物资料,包括传统服饰、银饰、面具、生产生活用品、民族文献古籍等方面的实物,游客也可打卡浏览。
记者 舒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