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警惕“空调病”,应科学使用。 本报记者 郑爽 摄
本报讯 记者单强报道 初秋时节的沈阳,暑热并未随季节更迭褪去,陪伴市民度过整个夏季的空调依旧高频运转,成为抵御余暑的“关键装备”。但沈阳急救中心医生特别提醒,长期过度依赖空调可能暗藏健康风险,需警惕“空调病”的困扰。
需明确的是,“空调病”并非正式医学诊断名称,而是对长时间使用空调后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统称。从医学角度分析,这些症状的出现多与空调使用环境、个体健康基础或原有疾病密切相关,并非单一病因导致的独立病症。
医生介绍,“空调病”的症状涉及多个身体系统,呼吸道症状最为常见,包括鼻塞、流涕、喉咙干痒、咳嗽等,主要因空调房内空气干燥、冷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或空调滤网积尘滋生细菌、霉菌,随气流扩散引发不适;头痛、疲劳也频繁出现,多与空调房密闭导致的缺氧、室内外温差大引发的血管收缩,或干燥环境下身体轻微脱水有关;关节与肌肉疼痛在中老年群体中更易发生,低温环境会使肌肉紧张痉挛,若本身有关节炎,受凉后症状还会加重;皮肤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空调除湿功能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导致干燥紧绷,未及时清洁的空调还可能扩散尘螨等过敏原,诱发皮肤过敏;部分人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多因腹部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受凉后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或消化不良。
为在享受清凉的同时规避风险,医生给出科学使用空调的建议:精准控制温湿度,夏季空调室温建议设定在26℃左右,湿度保持在40%~60%,若室内过于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调节;定期清洁不可少,空调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至少每年清洗一次滤网和散热片,避免微生物滋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2~3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补充新鲜空气;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可将空调出风口调整至朝向墙壁或天花板,若无法调整,可加装挡风板。此外,关节炎患者使用空调时可穿戴护膝,过敏体质人群建议搭配空气净化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