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烈日炎炎,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热度不减。
行走在村里充满宋韵田园风的熹云湾,古朴的街景与市井烟火交相辉映,古街内文化馆、艺术馆、华服馆、豆坊、云庄书院等业态丰富。由于离建阳城区不远,来这里露营、烧烤、品咖啡的,既有城里的市民,也有远道而来的游客。
“模糊的界限”,正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今年省文旅大会期间重点推介项目,建阳区在马伏村打造的“乡村会客厅”,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据介绍,“会客厅”的打造,是运用南平市委“五合一”链条模式,即常态化党建体检、摸清零散闲置低效资源、创建乡村振兴公司、搭建南平淘村数字平台、要素保障,让城里的资源注入乡村,激活乡村闲置资源,“融”出丰富产业业态,让城乡边界变得模糊。
资源整合,找到路子
“不到一年,村里竟有这么大的变化。”看到村里旺盛的人气,30多种文旅业态聚集,马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尚美不禁感慨。
马伏村紧邻城区,家门口就是南平市重点打造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开发,有优势却未发挥。
“这村庄存在病灶,得做次‘体检’。”据建阳区莒口镇党委组织委员张朝相介绍,2023年以来,镇村干部认真开展南平市委组织的“常态化党建体检”,组建“体检小分队”,为马伏村找发展症结。
紧接着,“小分队”围绕南平“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大武夷文化旅游圈”、“麻阳溪千载文脉”、“环带”建设等重点,从特色农产品到闲置资产、从文旅资源到在外人才,梳理出63项体检内容,最终整理成一份“体检报告”。
“以前村里有啥宝贝自己都说不来,现在台账一翻,22种特色农产品、9个文旅点、52处闲置资产写得明明白白。”周尚美说。
看清楚优劣势,也就找到了路子。去年底,区镇两级拿着这份“体检报告”,抢抓南平创新构建“1+3+3+N”文旅发展体系机遇,启动了“乡村会客厅”建设。
区镇统筹,活了村子
怎么建?还要在城乡上做融合。
马伏村文旅项目的打造,由建阳区乡村振兴集团和莒口镇乡村振兴公司共同承担。因此,在资源流转、规划布局、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方面,都是区镇统一进行。
“我们还依托‘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架起城乡资源对接桥梁。”张朝相介绍,这样一来,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平台源源不断流入马伏村。
其中,平台以招商推介的形式引进了设计、施工、运营等团队,在“EPC+O”(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一体化的项目总承包)模式的推动下,项目从规划到落地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各方资源得到高效整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资金来了,“乡村资源流转贷”“整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不断注入;
技术来了,谢华安院士带领团队在“问稻馆”里育出的新稻种,让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产量跃居全省前十;
人才来了,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村里古街改造提出新创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潭工匠等本土人才为村庄带来了文化底蕴。
最终,人流来了。城里的资源让村里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业态融合,富了村民
当下,马伏村正紧锣密鼓筹备“南平市农村文化艺术周”。马伏“柿集”,是迎宾“主角”之一。
“柿集”是马伏村专门为村民打造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共有12个档口,可根据农产品上市时间,轮番供给村民使用。
罗建明是“柿集”上桑葚酒铺的老板,他在马伏村经营桑葚采摘园多年。“有了这个‘柿集’,我的桑葚多了个销售渠道。今年销量实现翻番!”
像“柿集”这样特色鲜明的文旅业态,在马伏村已有33个。
“马伏村项目,我们设计的初衷是满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也兼顾‘新乡民’休闲需求。”驻村规划设计师、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林华斌说,项目既修缮老屋保留乡愁,又融入现代功能,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多元需求。
融合还在深化。目前,村里还与莒口镇5个“环带”沿线村抱团成立了文旅产业跨村联建党委,将寒泉精舍、圣迹寺等“打卡点”串成线,并与文化研学、康养度假等业态形成合力,构建一条文旅产业链。“镇里将推动马伏村及周边村庄的协同发展,让‘会客厅’不仅成为展示乡村风貌的窗口,更成为助力村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莒口镇镇长范启昌说。(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林梦琳)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