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苏北第二梯队县域如何真正崛起

时间:2025-05-23 12:45:00

苏北长期以农渔业、盐业、矿产业和航运业为经济支柱,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明显落后于苏南、苏中、浙东。但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苏北县域并不弱。苏北头部县(市、区)已跻身全国百强县TOP50,沭阳、邳州、东台和沛县分列2024年全国GDP百强县的第25、35、43和46位。苏北37个县(市、区)的整体实力超过同处泛长三角地区的浙南、皖南和皖北,更超过珠三角的粤东、粤西。苏北县域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即使在沿海地区也居中上游,城镇化水平高于平均水准。

“十六罗汉”何以脱颖而出

2019年至今,在国际国内较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苏北多数县域却进入了快速增长周期,其中包括竞逐“苏北第一县”的沭阳、铜山等头部县域,也包括近年来脱颖而出的第二梯队“十六罗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指出,江苏县域经济强,不仅体现在苏南县域引领优势突出、苏中各县各有所长上,也体现在苏北县域的群体性崛起上。他认为,从发展动力的角度分析,当前苏北“十六罗汉”展现出积极发展态势,有一系列共同特征。

一是产业含“新”量高。以准千亿县为代表,苏北第二梯队县域普遍拥有若干50亿级以上、百亿级的特色制造业集群,构成县域经济主引擎。这得益于苏北各县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普遍注重对先进产业、高端项目的招引和培育,较早布局产业新赛道,并依托龙头企业、园区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链式效应,有效避免了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因此各县(市、区)产业质态各具特色和亮点,发展后劲较强。

二是项目突破力强,这是苏北第二梯队县域经济规模快速突破的关键动因。“十六罗汉”多为传统农业县,发展现代产业离不开项目上的持续发力。相较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江苏各县(市、区)抓项目的氛围浓厚。在考核机制、南北共建机制等驱动下,苏北各县(市、区)招商引资、突破项目的自觉性强,锻炼了一批善于项目攻坚的干部队伍。

三是全民创业底蕴深厚。受盐运、漕运等历史影响,苏北第二梯队各县(市、区)普遍具有经商传统,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新时代以来返乡创业形成热潮,加上外部各类经营主体的引入,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创富态势。

四是增长引擎多元。随着综合交通条件的改善,苏北第二梯队各县(市、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普遍不远,获取高端要素的条件更为便捷,县域中心城区、强镇和园区共同形成较强承载能力,进而形成一系列既融入区域一体化布局,又自成中心的增长引擎。

很大程度上,苏北县域的相对落后,与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区域经济竞争密切相关。21世纪以来,通过南北共建等政策的引导和加持,来自苏南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大规模反哺苏北,苏北县域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当前江苏区域经济均衡性较强,关键正在于近五年来苏北的变化,这也是近十年来苏北县域第二梯队经济高速增长、追逐千亿GDP目标的关键推动力。

距离千亿县还有多远

2024年全国GDP百强县,我省上榜数量最多,有26个。其中苏北7个百强县之中,新沂、东海和涟水3县(市)在苏北县域第二梯队之列,但仅新沂GDP突破千亿元。换言之,“十六罗汉”中,有15个县域还不是千亿县。

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千亿县无疑属于第一阵营。“十六罗汉”——包括数字指标已破千亿的新沂,与千亿县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知名智库机构赛迪顾问今年4月末发布了2024年全国千亿县排行榜。根据该榜单,当年全国62个千亿县的GDP总量达10.5 万亿元,平均每个县市近1700亿元;以1.3%的陆地面积,贡献了全国7.8%的GDP。当年江苏22个千亿县的平均GDP更达到1910亿元,GDP总量占到全省的30%以上。

专家研究发现,千亿县普遍有着如下典型特征:

一是产业支撑强劲,工业产值大。2024年,千亿县规上工业产值均值达2400亿元左右。

二是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对县域经济贡献度大。我省的千亿县多有国家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平台支撑,如:昆山经开区贡献了全市经济总量的约1/2。

三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千亿县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能够吸引人才和产业的集聚。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晋江等龙头千亿县的城建水平超过了不少人口大市甚至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

四是市场消费能力强,体现了较高的民富程度、较强的消费信心和市场活力。2024年,千亿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值超500亿元。

五是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千亿县多数已融入国家级经济区(带)、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和社会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南、苏中、浙北、浙东的千亿县更为积极,已经或正在赢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对比之下,产业支撑不够强、工业体量不够大;产业集群特色还不够鲜明、缺少高能级平台;城镇化水平还不高,难以充分集聚人才和产业;市场消费能力不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尚未真正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这五个方面正是“十六罗汉”与千亿县的真正差距所在。

专家指出,“十六罗汉”之首新沂即便GDP已破千亿元,依然在上述领域面临一系列短板问题,如: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品质仍须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足;近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明显低于GDP增速——2024年,前者为6.2%,后者为8.3%。

“十六罗汉”头部、中部和尾部县域的代表——淮安区、涟水、射阳、泗洪等,既与新沂有着同样的短板,如: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能力、居民收入,也存在各自的现实瓶颈,如:淮安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涟水能够引来人才留不住人才,射阳较为依赖少数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大型企业,泗洪则缺乏有足够引领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链。

“十六罗汉”与所属设区市城区的地理距离都并不远,1—3小时即可抵达宁沪苏等长三角经济中心城市,且本身就位于苏北腹地的淮海经济区、陇海经济带,身处或毗邻延伸至苏北的南京都市圈、江苏沿海经济带。但这些县域主动对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主动融入都市圈和经济区(带)的积极性仍不够高,担心“被虹吸”的保守心态超过了“接受辐射”的开放心态,当然也就难以充分承接这些高能级城市转移的产业和溢出的资源。

破除束缚从摆脱“苏北意识”始

苏北县域的相对落后,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要素资源不足、产业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归根到底源于观念的落后。

相比苏南,苏北的“硬件”至今仍不完善。譬如: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和高等院校。迄今苏北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尚未全域成网,不少县域未开通高铁或者高速公路里程较短。整个苏北只有10所本科院校,其中仅中国矿业大学一所211高校,难以培养和留住中高端人才。

包括“十六罗汉”在内,苏北很多县域的产业结构至今依然较为单一,仍以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些产业对GDP总量的贡献较大,但附加值偏低,对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有限。其新兴产业虽已起步,但尚未真正聚群成链。苏北县域的创新型企业活力不强、民营经济的层次不高,与此密切相关。

“十六罗汉”乃至所有苏北县域如何才能真正崛起?首先,“硬件”需进一步完善,要摆脱对传统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而完善“硬件”、摆脱惯性依赖的第一步,是继续解放思想,秉持开放精神,深化改革,更大力度地激发市场活力。思想观念的差距,才是苏北、苏南县域之间的最大差距。

从产业发展模式看,“十六罗汉”大多已在借鉴发达县域经验、深化改革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新沂市、淮安区侧重于升级传统产业,泗洪县侧重于培育新兴产业,涟水和射阳两县兼而有之。实际上,无论是江浙众多千亿县的创新驱动模式,还是山东不少千亿县的传统产业升级驱动模式,其行之有效的前提都是相同的——找到某一县域在整个经济区域之中的定位,在服务于区域一体化、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共享其要素资源和重大机遇。究其本质,是大局观和开放观。

回溯千年过往,苏北也曾是发达地区。西周到秦汉的彭城(今徐州)、汉代的淮阴(今淮安),都是当时的大都市。南宋黄河夺淮之后,淮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才开始落后于江南,但大运河沿线的兴盛依然延续到了近代。当年的苏北郡县通达四方,广泛传播物资和信息、知识、思想,可谓开放包容的枢纽。这才是历史上苏北繁华富庶的根本因素。

苏南和苏北是一种经济地理概念,绝不能成为一种固化的意识。只有摆脱传统“苏北意识”,跳出苏北看苏北,才能在全国和区域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最适合的赛道实现新一轮的突破。(王峻峰)

来源: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