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这家企业,让20岁“长不大的孩子”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

时间:2025-05-22 14:45:00
郑雷伟(中间靠左)与进厂“打铁”的残疾人在一起

分拣原材料、绕线、焊锡、点胶、电感测试……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厂房里,在五十多名工人的分工协作下,各种生产工序有条不紊,一批批制作精良的电子元器件被发往全国各地。乍一看,这只是一家普通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员工有些“特别”——有人拄着双拐,有人用手语交流,还有人偶尔会自言自语。

工厂负责人郑雷伟站在车间中央,目光温和地扫过每一位员工,嘴角挂着欣慰的笑容。

“别看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残疾,但是干起活儿来一点也不含糊。”2013年,郑雷伟招收了第一名智障女孩进厂,此后十余年间吸纳了上百名残疾人就业,最多时有五十多名残疾员工同时工作。

“他们好像一个个电子,围绕工厂凝聚成磁场,向外迸发着巨大的能量。”郑雷伟这样形容她的团队。

2013年的夏天,郑雷伟第一次见到那个女孩。女孩怯生生地站在她面前,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渴望,轻声说道:“姐姐,我想找工作。”

女孩是顺义区马坡镇人,出生时因难产导致大脑损伤,智力停留在六七岁的水平。尽管已经20岁,但她从未真正融入过社会。面对这个“不太灵光”的姑娘,郑雷伟犹豫了——她能胜任吗?工厂刚刚起步,不是养闲人的时候。

在女孩一遍又一遍“我想找工作”的喃喃自语声中,郑雷伟“脑子一热”,收下了这个女孩。“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处境,总感觉为他们做点什么自己义不容辞。”这样的想法和眼下女孩的处境慢慢重叠,开启了郑雷伟和残疾人的不解之缘。

然而,招工容易上岗难。光是教女孩认识原材料,就花了近半年时间。起初,女孩每天由妈妈带着来工厂,像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样,抱着妈妈不肯撒手,眼神里满是恐惧和不安。郑雷伟没有催促,而是耐心地陪在她身边,一点点引导她适应环境。

“和智力障碍的孩子建立沟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郑雷伟说。

渐渐地,女孩开始信任她。郑雷伟经常开车送女孩回家,实在没空儿的时候,就让厂里同事送她去车站,看着她上车,等收到她到家的短信才彻底放心。慢慢地,女孩可以独立乘车上下班了。

当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时,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她的父母也专程到工厂向郑雷伟道谢。

三年后,女孩终于能独立完成工作了。女孩的变化不仅让父母倍感欣慰,也让郑雷伟受到很大鼓舞。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环磁伟业——肢体残疾的、听力障碍的、孤独症的、精神残疾的……郑雷伟几乎“照单全收”。“无论他们最终是否能留下,总要给他们一次尝试的机会。”

最终的结果就是,郑雷伟手下的残疾员工越来越多。这些员工的朋友、同学大多也是残疾人,一个传一个,环磁伟业在他们的圈子里慢慢有了些许名气,被不少人看作“最后保底的去处”。

有一个男孩,3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2014年从大连一家职业技术中专毕业后,由父亲带着四处求职。加入环磁伟业后,虽然他不喜欢主动与人沟通,但是身边的同事会不时地给予他鼓励,并“一对一”带着他完成工作。

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男孩慢慢学会了主动向周围的同事寻求帮助,与大家交流。“现在他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住在公司附近,我挺放心的。”男孩爸爸说,儿子成长的同时,一家人停滞的工作和生活也开始重回正轨。

郑雷伟对残疾员工采取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谁干得多、干得好,工资水平自然高,即便干得再不好,也不会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收入。”听障小伙儿小屈因为踏实肯干,每月有8000多元的收入,多的时候甚至能到一万二,超过了不少身体健全员工。

除此之外,郑雷伟还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人生病要第一时间送医;上下班路上的交通安全、员工之间相处是否融洽等等,都是她要考虑的问题;外地来的残疾人在厂房附近村镇租房住,郑雷伟还要隔三岔五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

有一次,郑雷伟与合作多年的厂商闲聊,无意间提到厂里有数十名残疾员工。对方老板瞪大了眼睛,连连赞叹:“了不起!真没想到,我们用了这么多年的产品,竟是出自残疾人之手。”

那一刻,郑雷伟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10年间,环磁伟业成了上百名残疾人的“避风港”,有人留下,有人离开,郑雷伟有过迷茫,也不乏欣喜和感动。

郑雷伟(左二)与进厂“打铁”的残疾人在一起

郑雷伟说:“企业的利益是双赢,既可以利己,也可以是利他,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让企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下去,不仅是郑雷伟,也是企业员工的共同心愿。

如今,工厂里的残疾员工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而郑雷伟,就像那个凝聚“电子”的磁场,继续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代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