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食在遵义】新鲜食材,地道家常:一家黔北小菜馆的“亲民”突围路

时间:2025-07-16 11:38:00

中午十二点多,遵义合众路的“黔州园”已人声鼎沸。方桌条凳前坐满食客,消毒柜旁人们自取碗筷,开放式厨房里厨师大火颠勺的声响伴着菜香阵阵飘出。

创始人杨明芳穿梭其间,看着这人均二三十元就能吃上四五个地道菜的热闹场景,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宁波路“人民公社”土菜馆的火爆光景。

“大型的、高消费的都不好做!”担任遵义市烹饪饭店行业会长的杨明芳快人快语,“我的口号就一个——做菜实打实,人均二三十,走亲民路线!”

“人民公社”启示录:亲民才是硬道理

杨明芳的底气源于一段被验证的成功历史。2005年,他在遵义老城区的宁波路开出“人民公社”土菜馆。几块、十几块钱一道的家常菜,一个下午能翻台一百多桌,火爆异常。

“那个年代就证明了,老百姓要的是实在、便宜、好吃。”杨明芳总结道。当“人民公社”功成身退,他选址人口密集的合众路中心城区再出发,创立“黔州园”,核心战略一脉相承——极致亲民。

“人均二三十,低点二十块能吃饱,高点三十多块能吃好。”他掰着指头算,“你下班来这吃顿饭再回家,比你自己开伙还划算!一个人在家做,一碗饭的成本也得这个数。”在黔州园,没有预制菜的容身之地。“食材天天买、天天卖,这是底线。”杨明芳语气斩钉截铁。

“好好吃饭”的硬核支撑:看得见的厨房与放得心的服务

步入黔州园,布局一目了然:紧凑的方桌条凳为主,几张可容十人的圆桌为辅,仅设极少量包厢。“亲民路线,翻台要快,包厢多了占地方!”杨明芳解释。这里的核心逻辑是“好好吃饭”——为此,厨房是全透明的。

“食材新不新鲜,厨师怎么炒的,客人一眼看透!”杨明芳指着厨房方向。更“反常”的是消毒柜——它被醒目地安置在餐厅自取区,碗筷由顾客亲手取用。蘸水台同样自助,酱油、醋的品牌标签清晰可见,辣椒面香气扑鼻。

“就是要让客人自己去拿、去打蘸水,亲眼看到我们的碗筷是真正消了毒的,蘸料是扎扎实实的。”杨明芳说,这种“实在”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换来真正的信任。人均二三十的消费里,砍掉的是浮夸的服务,夯实的是品质的根基。

“两大必点、三大特色”:家常菜的味觉密码

黔州园的菜单,深谙家常菜的奥义。杨明芳如数家珍:“两大必点菜,糟辣黄鱼,一条一斤半,扎实!笋子鱿鱼炖鸡,鲜香!各卖五十多,是我们最‘贵’的招牌。”而“三大特色”则点燃黔北人的味蕾——糍粑辣椒唱主角的辣子鸡、辣子牛蛙、辣子蹄花,锅气十足,极其“下饭”。

“下饭”,是黔州园对菜品设计的核心要求。腰花、猪肝、肉丝、肉片、牛肉丝……全是新鲜食材、地道做法。更独特的是提供多种“饭”的选择:四季豆腊肉焖饭、苞谷饭、荞饭、白米饭。“来黔州园,就为好好吃顿饭!”杨明芳笑道。

菜单并非一成不变。杨明芳的厨师团队骨干是他的徒子徒孙,主厨更是当年“人民公社”的厨师长,深谙家常菜精髓。团队保持着敏锐的学习力。“前阵子我们还专程去江西考察两家做小炒的高手,学了两道适合遵义口味的辣椒菜回来创新。”杨明芳说,更新频率保持在一月左右,在坚守家常本味中注入新鲜感。

扎根社区:“巧合”选址背后的民生逻辑

黔州园选址红花岗区合众路,在杨明芳口中是个“巧合”。但细究之下,充满必然: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租金实惠,门口还能停几辆车。“社区店,就要扎根在老百姓身边,方便他们日常吃饭。”他说。开业仅三月,其定位已得到周边居民认可。

消毒柜的蒸汽声隐约作响,食客们端着自取的碗筷回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前。杨明芳望向喧闹的店堂,语气笃定:“餐饮的根,就是让老百姓吃得实惠、吃得放心、吃得舒坦。这个理儿,什么时候都不会变。”

在这个崇尚“新鲜食材,地道家常”的小菜馆里,“亲民”二字不是营销话术,而是融入骨血的经营哲学。当高消费泡沫退去,如黔州园这般回归本味、扎根社区的“实打实”,或许正为餐饮业的未来探索着一条更可持续、更接地气的路径。毕竟,老百姓的饭碗里,盛装的永远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与生计冷暖。

作为遵义市烹饪饭店行业协会会长,杨明芳对行业冷暖体察更深。“以前讲排场、高消费的路子走不通了,”他分析,“现在要实惠亲民,还得有文化、有服务、有特色、有差异化!”他极力向会员单位推广“套餐思维”: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景,设计亲民套餐。“两人情侣套餐、三四人家庭套餐,甚至学生放假约饭的学生套餐!”杨明芳说,这些套餐既可堂食,也能方便地打包回家,契合当下灵活多元的消费需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振梁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何美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