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徐颖 陈夏童 谭琴
良渚港的水,总带着穿越时空的温柔。
五千年前,它滋养着古城的稻浪与先民的陶罐;如今,水面掠过的白鹭翅膀上,也许还沾着新抽的狼尾草絮——这流淌了五千年的河,恰是杭州余杭践行“两山”理念20年的生动注脚。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余杭区供图
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到杭州国家版本馆惊艳亮相,从苕溪清波到运河绿廊,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根脉的土地,正以“绿”为笔、以“文”为魂、以“技”为翼,书写文明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融合篇章。
一汪碧水串古今
生态修复里的文明守护
“以前这河见不到底,现在站岸边能看见鱼游!”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居民王阿姨站在小区门口的良渚港畔,拿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她脚下的河道,正是良渚港。
二十年前,这里曾因生活污水直排、淤泥堆积成“死水潭”,如今,经过清淤截污、生态净化等多管齐下的治理,良渚港的水质稳定在Ⅱ类,岸边的水杉、榉树连成绿廊,白鹭、野鸭成了常客。
这抹“绿”的背后,是余杭对“文明与生态共生”的坚守。

良渚古城绿意盎然 余杭区供图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其核心保护区内的遗址公园建设,始终遵循“最少干预”原则:为避免破坏地下遗迹,施工队主要以人工清理配合机械挖掘;为还原五千年前的水城风貌,特意选用狼尾草、三叶草等乡土植物。
如今的遗址公园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每逢世界地球日,总有志愿者带着孩子来认识植物。“守护文明的同时,也在守护自然”成了这里的共识。

大运河余杭段 余杭区供图
这样的生态修复,在余杭随处可见。在大运河余杭段,拆除国鹏建材、钱潮水泥等落后企业后,3.8万平方米滨水空间重归于民。13公里绿道串联起运河生态艺术岛与非遗展示点。傍晚,散步的居民、写生的学生与水面倒映的晚霞相映。
瓶窑镇长命村“矿山变书库”的故事一直为人称道。20世纪90年代关停的两座石矿,曾留下裸露的高陡边坡,与良渚遗址风貌格格不入。
杭州国家版本馆选址于此后,建筑师王澍以“让建筑长在山里”的理念,一边修复生态一边施工:一面借意《溪山行旅图》重塑园林风貌,一面将东面的山体主峰就势恢复,化身生态山体库房。
现在这里植被覆盖率达80%,218万册(件)版本资源藏于绿林之中,去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谁能想到,昔日的工业伤疤,竟成了“文化+生态”的地标。

杭州国家版本馆 余杭区供图
一城绿意引“智”来
生态本底成就产业升级
当良渚港的水变清、苕溪的岸变绿、矿山的坡变青,这片“绿水青山”不再只是风景,更成了吸引高端产业的“强磁场”。

智荟动力公园 余杭区供图
背倚苕溪,余杭经济开发区有一座智荟动力公园,其前身是废弃的獐山石矿坑,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状况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随着土地整治提升、水塘治理等工作的不断开展,后来的开发区迎来了大变样。
围绕“一智三新”产业体系,开发区招引培育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项目,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
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研创园正拔地而起——这是浙江省首个零碳产业园,办公楼顶550千瓦光伏板年发电55万度,低碳管理系统实时调控能源消耗,阿里巴巴“减碳大脑”、华立“绿色工厂”等纷纷入驻。“我们选这里,就是看中了余杭把生态当底线的坚持。”园区负责人说,目前已有23家环保科技企业签约。
站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观景台远眺,稻田远处,隐约可见未来研创园的光伏矩阵;转身望向杭州国家版本馆,宋韵飞檐探入绿林,与远处的良渚古城遗址遥相呼应——这画面,恰是余杭“文明-生态-科技”共生的写照。
一脉文明向未来
“绿”“智”合奏里的共富密码
二十年来,余杭把践行“两山”理念融入每一寸土地。
为保护良渚遗址,宁可放缓开发节奏也要守住生态红线,意外收获了“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为治理苕溪,主动与邻县共建生态补偿机制,带动了流域产业协同升级;为修复矿山,大胆将文化地标建在“伤疤”上,打造出了全国瞩目的“生态+文化”样板。

良渚新港村11人制标准足球场 余杭区供图
如今,这里的生态颜值成了经济价值。“以前觉得保护遗址要‘牺牲’发展,现在才明白,保护好生态,机会比谁都多。”良渚新港村村民望着村里的足球场笑说。村里曾为良渚申遗迁出7家企业,如今靠“体育+生态”成了网红:11人制标准足球场、红土网球场吸引着运动爱好者,各种大型赛事活动纷至沓来,村集体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三番。新港村的变化,是余杭“生态价值转化”的缩影。

径山美丽乡村 余杭区供图
在余杭,类似的基层创新层出不穷。
在百丈镇,漫山毛竹成了“绿色黄金”:通过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竹制品精深加工,带动村民年增收600余万元,“一棵竹子的生态价值”被算得明明白白。

黄湖青山村 余杭区供图
“良渚港的水还在流,它流过五千年文明,也流过我们的日子。”良渚人王阿姨沿着滨水步道往家走,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岸边的树影、水影叠在一起。
这场景,藏着余杭最朴素的答案: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生态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当三者拧成一股绳,“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而那抹绿,也终将在阳光下,愈发鲜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