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镇的“陀螺王子”木天光入选。他带领的陀螺团队在“云岭石榴红”邀请赛上斩获冠军。
陀螺文化在大麦地镇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不仅是一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更是当地极具代表性和传播力的文化符号。在木天光的带动下,大麦地镇已有4名县级打陀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民间运动,打陀螺跨越民族、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成为沟通乡邻、增进认同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大麦地镇积极探索“传统技艺+现代创新”的非遗传承路径。通过制作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数十万次曝光,让彝族刺绣(堆绣)、小豹子笙、四弦舞、底土粑粑、邦三红糖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进大众视野。
大麦地镇改造底土绣坊,组织绣娘开发绿孔雀、虎文化、红烛主题文创产品,并围绕邦三红糖设计“萌宠”造型,让传统手工艺产品既有文化内涵,又富市场竞争力,让指尖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大麦地镇还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少年宫、非遗工坊等阵地,常态化开展非遗传习活动,形成老带少、少传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云南日报 记者段晓宇 通讯员尹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