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守着高椅,守着技艺——访第十三届杂技节银狮奖创编人员尹祖军

时间:2025-09-09 11:06:00

“吸气,重心往后移,眼睛看向前方,别盯着脚下的椅子。”近日,在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训练大厅里,教练尹祖军认真叮嘱着双手撑椅的学生。

作为吴桥杂技世家第四代传人,尹祖军创编的杂技节目《灵性—单车手技》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现在,他依然每天穿梭在训练大厅里,看着学生们在地板上翻滚、在高椅上攀爬,延续着他与杂技的故事。

守着高椅教徒弟

在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训练大厅里,51岁的尹祖军站在一角,目光落在学生的脚上:“脚再绷直些,膝盖别打弯。”

这名男生正站在叠起的3把木椅上,双手举着另一把椅子准备往上叠。他的膝盖微微发抖,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眼看就要滴到道具上。尹祖军快步上前,没碰椅子,只是用掌心轻轻按住了他的腰。

这样的场景,尹祖军在自己的执教生涯里已经习以为常。从演员到如今的教练,他最清楚“十米高椅”背后藏着多少人看不见的细节。“训练用的每一把木椅都要掂掂重量、检查木纹。”尹祖军说,木椅太轻了容易晃,太重了学生扛不动。木纹要顺,不然受力的时候容易裂。另外,学生绑在腰上的安全绳,他训练前都会亲手检查。“卡扣要扣到最紧,绳子的磨损不能超过一毫米。这不是规矩,是命。”

训练时,为了让学生突破“8椅叠加”(约13米高)的瓶颈,尹祖军陪着学生在训练大厅待了整整一个月。“站在13米高的椅子上,好像可以看到大厅的顶灯在晃,但你不能慌。”尹祖军一直这样告诫学生,身形要挺拔得像一棵扎根大地的白杨树。尹祖军说:“我小时候练顶功,父亲就站在旁边,一直盯着我。现在,我也是这样带学生,手把手地带他们。”

如今,尹祖军带的学生里,已有多人能完成“8椅叠加”的动作。孩子们的不断突破,离不开尹祖军辛勤的付出。

夫妻精心创佳作

在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吴桥杂技团的《灵性—单车手技》凭借高难度动作博得满堂彩,最终获得银狮奖。尹祖军和赵红菊夫妇,正是这个精彩节目的创编者。

节目中,12名男孩身穿卡通熊猫装,人手3根做成竹子状的棒槌,骑着单车玩起难度极高的杂耍和多人对传(多人互相抛接手中的物品)。一时间,竹棒满场飞,看似繁乱,却丝毫不出差错。不一会儿,调皮的“熊猫宝宝”们垒起人墙,你踩我,我踩他,站了3层高,最底下的“熊猫宝宝”还骑着独轮车倒着转圈行进。他们人手3根“竹棒”,上下对传的同时,还要和对面同样在独轮车上垒了3层的“熊猫宝宝”们互相抛接“竹棒”。这组高难度的动作,令场下观众连连叫好。

“大家不知道的是,这组高难动作在排练时险些被放弃。”尹祖军笑着说,这个节目历经两年时间创作,12名参加表演的男孩中,最小的只有11岁。难度最高的那组动作叫做三节倒车,几名男孩排练两个多月还没拿下。但是,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摔得一身伤痕的演员们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我们训练场一圈有25米,为了练好肩上站着两层人还能倒骑车,最底下的演员每天要骑着车倒转一百多圈。”为此,尹祖军和赵红菊始终在一旁守护,不停地给大家鼓劲,并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比赛前,新舞台地毯摩擦力不足,给他们出了新难题。尹祖军与赵红菊连夜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掀开地毯,让演员在地板上完成比赛。正是这份坚持与灵活应变,让《灵性—单车手技》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成为杂技节的经典瞬间。

见证杂技节“回家”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两件事,一是生在吴桥杂技世家,二是亲眼看着吴桥杂技节从‘走出去’到‘回家来’。”尹祖军记得,1993年他出国演出时,在德国的剧场里,有观众问“你来自哪里”,他说“中国吴桥”,对方却摇了摇头。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吴桥是杂技的故乡。”后来,他在国外演出的15年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向别人介绍自己来自“中国杂技之乡吴桥”。

在尹祖军看来,杂技节“回家”,不只是一个比赛的回归,更是吴桥杂技“根”的回归。“这里的人都懂杂技的苦与甜,只有回到这里,杂技节才更有味道。”他说。

如今,尹祖军看着场馆里的学生,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守护吴桥杂技。而这件事,他还要一直做下去。“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只要吴桥杂技还在,我就永远是那个站在训练馆里的人。”

记者 庞维双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