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漓江守航人 ——在“呼吸的河道”上守护百里黄金水道

时间:2025-09-15 11:49:00

在完成航标更换作业后,桂林航道养护中心阳朔航道站的航标员挥旗为过往游船引导。记者 唐艳兰 摄

□记者唐艳兰 通讯员白开荣

“漓江是会呼吸的河流。”站在船头,老航标员周文望着水位尺上的刻度说道。作为典型的山区河流,漓江的水位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丰水期江面宽达200至300米,水深超过2米;而通常进入9月后,这条河流便开始“收缩”,迎来长达7个月的枯水期,浅滩段水面宽度减至30—50米,深处水深70—80厘米。

在这一张一缩的“呼吸”间,漓江守航人承担着守护这条百里黄金水道安全的重任。九月清晨,桂林航道养护中心的工作船已经开始在变窄的江面上作业,他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更换更适合枯水期的航标。漓江航道是山区航道,为适应航道狭窄、水位暴涨暴落的特点,时值丰水期使用圆柱状的钢质杆形航标,时值枯水期使用PE材质锥形浮鼓样航标。每年丰水期与枯水期相互转换时间段,都需要根据实际水位和天气情况,组织更换对应种类航标,为来往船舶提供更为精准的航行指引,以保证航标始终高效发挥“行轮的眼睛”作用。

清晨6时的太阳照射在周文的脸上,映出金色的光芒。天一亮,桂林航道养护中心阳朔航道站“航道管理516”号工作船就逆流而上,展开巡航检查工作。“为避免影响航运,我们要赶在从桂林下来的游船到达我们的巡航终点——杨堤之前,完成巡航任务返航。漓江枯水期从9月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底。水位每下降一厘米,我们的心就紧一分。”周文指着正在安装的锥形航标说,“枯水期江面宽度只有丰水期的四分之一,受过往游船上航冲滩扰动河床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滩险处水深有时不足60厘米。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条‘收缩’的河道上航行,为游船‘划’出安全的通道。”

上午7时过,第一座需要更换的航标出现在前方。逆水行船,“航道管理516”号的行船速度要慢而稳,并在合适的位置停下来展开作业。阳朔航道站站长骆乾云和两位同事站在船头,准备用最快的速度将三米五长的钢制航标拉上来。“航标藏在水下的部分有2米长,要拉住浮标与链条处才能用上劲,否则在这么急的水流作用下很容易失去平衡。”骆乾云解释说。

“钩住了!拉!”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几位航标员迅速将航标拉上船,解开链条,将锚石系到新的浮鼓航标上。随着噗通的水花声,红色的航标被抛投出去,稳稳地漂浮在绿水青山间,开始了它的航道守卫使命。被替换上来的老航标不仅撞痕累累,水下部分更是长满了褐色的水草、藻类和贝类附着物,航标员还要立刻进行清洗和清除。

桂林航道站投放新的航标后驶向另一个目的地。记者唐艳兰 摄

航标员在清除老航标上的水草、藻类和贝类附着物。记者唐艳兰 摄

航标员相互配合奋力将杆形航标和沉块拉上航标船。记者唐艳兰 摄

“漓江,顺流方向左侧放白色航标,右侧放置的是红色航标。红色白色航标之间的江面就是安全航道。我们要让它们一眼就能被看见,每次巡航,要及时把航标上的水草等杂物清理干净,被撞坏的航标要第一时间更换。”周文从后视镜里望着身后从桂林磨盘山码头发船顺流而下的游船队伍微笑着说道,驾驶着“航道管理516”号加速返航。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他已经从事了33年的航道航标养护工作,他不仅仅是一位老航标员,更是一位优秀的老船长。

阳朔航道站的6人班组每年要更换航标100余座次,巡航里程超过8000公里。在他们的精心守护下,助力桂林航道连续多年达成令人瞩目的无航道航标责任事故、无安全责任事故。

不仅仅有他们,还有他们。何家富,大圩航道站站长,每天起床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漓江水情,要结合天气预报及上游来水情况预判,决策下一步工作。漓江守航人都具备了一套“看水色、辨水流、测水深”的独门诀窍。黄刚平,今年已57岁,获得过桂林市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过单位内记功奖励,连续多年获单位年度考核优秀,是基层优秀骨干,身兼航道疏浚处疏浚维护组组长、轮机长、航道疏浚挖掘机操作手等多项岗位职责,是漓江航道疏浚维护的“定海神针”。每年7月至第二年3月是应急驻滩守点的日子,他和同事吃住在船上,时刻盯紧、随时处置漓江卵石河床极易形成的“堆子”,好让旅游船安全、顺畅通过,尤其是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人们回家团圆,他们却毅然走向船上值守岗位,是守航人,也是逆行者。

在这些守航人心中,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会呼吸的河流,更是一幅流动的世界级山水画卷。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多年的坚守,让每一艘游船都能在这条收放自如的江河上,尽情欣赏“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人间胜景。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