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6月30日,2025年上半年累计票房达292.31亿元,仅次于2018、2019年,居中国影史上半年票房榜历史第三名。
然而,数据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哪吒之魔童闹海》单片票房贡献154.46亿元,票房占比超过52%;另一方面,3至6月单月票房跌至近十年最低。冷热失衡的局面折射出电影行业的深层危机。

来源:猫眼专业版公众号
“春节档”火爆与后续市场遇冷
电影市场过度依赖头部档期,是上半年电影市场冰火交织的一大症结。上半年票房前五名的影片均为“春节档”影片,而“春节档”后的连续四个月里,没有一部影片取得5亿元以上票房。
头部大片的相对缺乏,使得中小档期表现不尽如人意。2025年“清明档”票房3.78亿元,同比下降55.1%,“五一档”日均票房甚至为近五年档期票房最低。
影片内容同质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疲软。“清明档”,《不说话的爱》《向阳·花》等现实题材扎堆;“五一档”,《人生开门红》《苍茫的天涯》均为喜剧题材,类型接近。
当市场仅靠一个档期、一部影片支撑起超半数票房,行业已显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服务滞后,消耗观众热情
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吸引的3.2亿观影人次中,有半数以上是观影频次较低的观众。这一部分因为新片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为何无法转换为影院的持续客流?
“春节档”暴露的影院服务问题,直接影响了观众的持续观影意愿。《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期间,“影院避雷”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银幕太暗、灯泡不亮等设备问题,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多地观众投诉影院强制购买3D眼镜,且未公示免费选项;不少影院检票拥堵、场次延误问题突出,IMAX厅票价飙升……
展望“下半场”:定档潮释放回暖信号
“电影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的变化,电影或将重新诞生。”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接受南方网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以变应变,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新的经验。”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接受南方网采访
这种新的经验,是工业水准高、叙事能力强的电影,依然能点燃观众的观影热情。《F1:狂飙飞车》国内上映后口碑持续上升,预测票房一路走高;《碟中谍8:最终清算》收获4.56亿元票房,带动“端午档”取得高于2024年同期的成绩;《酱园弄·悬案》《分手清单》单日票房持续逆跌……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观众从未离开,更是市场自我修复的韧性。
这种新的经验,是电影市场在不断调整供给,以满足观众需求。截至7月1日,超过80部新片定档暑期,且类型、题材的多元性显著提升:《东极岛》《南京照相馆》《731》聚焦真实历史,《长安的荔枝》呈现古代职场生态,《聊斋:兰若寺》《浪浪山小妖怪》等提供了丰富的动画片供给。
健康的电影市场不仅需要单片154亿元的烈火,也需要点亮日常的、持续的星火,让每部优质作品都能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暑期档”的80多部新片,是80多种新的可能。它们不一定能复制《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神话,但只要每一部电影都能找到自己的观众,每一部影片都能在类型、表达上迈出新的一步,292亿元之后的“下半场”,依然值得期待。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