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宁日报
对于居家患者来说,体位管理是康复路上的关键一环,不仅直接关系到舒适度、身体机能恢复,还能预防各种并发症。下面与大家详细分享居家患者体位管理那些事儿。
体位管理的重要性
1.预防压疮: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身体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流通不畅,就容易引发压疮。定时变换体位,能减轻皮肤压力,保证血液循环,降低压疮风险。如长期卧床的老人,定时翻身可避免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出现压疮。
2.促进呼吸功能:合适体位利于肺部扩张,改善通气。呼吸困难的患者,如采取半坐卧位,能让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呼吸更顺畅。
3.缓解疼痛:调整体位可以减轻疼痛部位的压力,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疼痛感,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常见体位及适用场景
一、评估患者情况
1.身体状况: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肢体活动能力、肌肉力量等,如患者是否有骨折、关节脱位等导致肢体活动受限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体位摆放方式。
2.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因长期卧床或身体不适而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的患者,更要给予耐心的沟通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配合体位管理护理。
3.皮肤状况:仔细检查患者的皮肤,尤其是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完整性等,如发现皮肤发红、破损等情况,要及时调整体位,并采取相应的皮肤护理措施。
二、常见体位
1.仰卧位:最基础体位。适用于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但要注意,长期仰卧可能使足跟、枕部等部位受压,需在受压部位垫软枕,预防压疮。为防止足下垂,可在足部放置足托板或是定制专人丁字鞋,保持踝关节功能位。
2.侧卧位:适合偏瘫患者,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在患侧肩部、臀部下垫软枕,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也适合肺部疾病患者,利于痰液引流。
3.半卧位:常用于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患者,可改善呼吸;腹部手术后患者采取此体位,能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利于伤口愈合;还有胃肠减压患者,方便引流。半卧位时进食,要注意防止食物反流和呛咳,以免加重肺部感染,可选择少食多餐,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在半卧位时进行适当的活动,如上肢的伸展运动、下肢的屈伸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操作方法:
①先将患者床头摇起或用枕头等物品将床头垫高,使床头与床面呈30°—60°角。
②在患者背后可垫一软枕,支撑背部,使患者感觉更舒适,防止身体下滑。
4.端坐位:患者坐于床上,身体稍前倾,床上放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患者可伏桌休息。常用于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可最大限度减轻呼吸困难。
三、体位变换要点:
1.定时翻身:使用翻身枕,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可根据患者皮肤状况、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记录翻身时间,养成规律。
2.动作轻柔: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损伤皮肤。多人协助时,动作要协调一致。比如帮偏瘫患者翻身,一人托住患者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臀部和腘窝,同时用力。
3.循序渐进:对于长期卧床、身体虚弱的患者,体位变换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变换体位后先让患者适应片刻。
护理注意事项
防止坠床:对于意识不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要拉上床栏(围),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或约束手套,防止患者在半卧位时坠床。
皮肤护理:由于半卧位时身体部分压力集中在骶尾部等部位,易发生压疮。要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或是提前使用专用的泡沫敷料干预,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可使用减压床垫等辅助用品。
管道护理:如果患者带有引流管等管道,要注意妥善固定,必要时采用二次固定,防止管道扭曲、受压和脱落。
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或对其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半卧位的目的和好处,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居家患者体位管理并不复杂,只要掌握方法、用心操作,就能帮助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作者系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