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中欧领导人展望下一个50年

时间:2025-07-25 07:09: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7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习近平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也是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努力方向。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欧关系又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中欧都是主张多边主义、倡导开放合作的建设性力量,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欧领导人应再次展现远见和担当,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抉择。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同科斯塔、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会晤后,双方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外媒评价认为,中欧的共同承诺弥补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空缺,也为其他国家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政治信心。

7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

上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于2023年12月在北京举行。欧盟新闻网24日称,科斯塔和冯德莱恩背着“一麻袋的挑战”前往北京。在当天的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在开场白中提到贸易问题,并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已来到一个“转折点”。

“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报道中引述中国领导人的话说,如果用西方走过的路来衡量中国,对中国的认知就会失之偏颇。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发展阶段的确不同,但这种差异过去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障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发展。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

习近平在会见中强调,历史和现实证明,相互依赖不是风险,利益交融不是威胁,提升竞争力不能靠“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降依赖”不能减合作。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中欧合作提供新机遇、拓展新空间。

欧盟领导人在会见中表示,欧方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欢迎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兴业。面对动荡不安、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欧中要担负责任,共同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欧方期待同中方一道,续写欧中关系下一个50年更加精彩的篇章。

24日下午,李强同科斯塔、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李强指出,历史反复证明,每当中欧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开放,双方合作就很顺畅,彼此就都受益;每当中欧之间出现隔阂、关系受到干扰,双方合作就会遭遇阻碍,彼此就都受损。

《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让外界惊喜。声明重申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至关重要;认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是中欧合作鲜明底色,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这是欧盟和中国不容错过的时刻。”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引述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的话说。罗宾逊是气候外交领域的杰出人物,她表示,“中欧气候合作有助于稳定市场,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并表明即使在分裂的时刻,气候行动仍然是实现韧性的最可靠途径之一。”报道评论称,中欧这一联合声明将为紧张的清洁能源市场带来急需的推动力,并为其他国家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提供政治信心。

“一个重要信号”

“政治新闻网”称,中国与欧盟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联合声明,与美方退出《巴黎协定》形成鲜明对比,“使美国显得孤立和鲁莽”。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1月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2026年1月正式生效。而中欧24日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双方致力于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核心地位,全面准确落实其目标及原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今年11月在巴西召开——编者注)前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双方国家自主贡献将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并符合《巴黎协定》长期气温目标。

“这份联合声明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气候合作仍然可以超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法新社24日引述世界资源研究所负责人戴维·沃斯科的评论说,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中欧更强大的气候领导力对于重新激发全球减排势头至关重要。彭博社称,随着美国后退,中国和欧盟致力于引领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声明有助于推动各国在COP30期间达成具体成果,“在之前,通常扮演这一角色的是美国和中国”。评论称,中欧在贸易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气候声明仍然是团结的重要表现。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一凡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治理面临贡献不足、责任与义务不均的趋势,中欧达成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特别是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气候治理,是一个巨大提振,显示出在美国“退场”的情况下,中欧双方对世界的贡献。

“政治新闻网”还提到,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利益。芬兰非营利组织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中国政策分析师贝琳达·谢佩表示,中国的清洁技术经济规模激增,太阳能电板、电池和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根据 Carbon Brief 网站的分析,到2024年,中国清洁技术出口使全球排放量减少了约 1%。

“默茨应尽快访华”

在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举行前,因为双方在贸易、地缘政治等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一些外媒称对会议“期待值不高”。法国《回声报》称,欧盟方面希望中方解决双方贸易逆差问题,但在中国看来,与欧洲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其价格竞争力和科技进步。

董一凡表示,外媒说“期望值不高”是没有全面、客观、历史性地看待中欧关系。本次峰会在重要时间节点举行,中国领导人会见欧洲“双主席”,这无论对大国关系还是全球局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方的会面为中欧关系宏观框架和发展方向定调,本身已经超越了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指出的是,中欧之间的贸易现状是由双方供需关系决定的,并不是强买强卖。只单凭数字来看双边经贸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狭隘、简单粗暴的看法。中欧经贸关系的互利共赢、相互依存,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如中国的商品促进了欧洲的绿色发展与科技发展、稳固产业链、降低通胀等。另一方面,存在贸易逆差,说明欧洲的对华出口不足,而这种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自身造成的,包括高科技出口管控等。

美联社称,美国关税也在影响中欧关系。欧盟能否在8月1日前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正处于关键节点。

“(德国总理)默茨应尽快访华”,德国《经济周刊》24日以此为题称。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地区执行董事马克西米利安·布特克表示,中欧领导人能够会面并进行对话是件好事。对话作为缓和紧张局势的手段,应该继续在中欧关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对默茨也可能于秋季访问亚洲的问题,布特克说,中国是德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华德国企业希望(德国政府)将“对手”一词从中国战略中移除,渴望柏林与北京之间进行更多对话,并就具体问题达成一致。因此,默茨尽快访问中国以建立信任将是一个好信号。这不仅仅关乎德中关系。如果默茨想重拾欧盟领导角色,他必然需要成为中国问题专家。

【环球时报驻法国、德国特约记者 董铭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尹野平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