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交媒体上找羽毛球搭子时,外企白领姜潇发现了“新大陆”:技能搭子圈。在这里,可以“交换”技能组建搭子。他想用自己的法语技能找一个拥有金融知识的搭子。
搭子圈发起人乐瑶以一个帖子召集来近300人。在这个搭子圈里一名拥有AI技能的程序员,进阶到了技能交换的“大神”,找他深度咨询已需要知识付费。
从一起玩的消费者,到共创经济效益的“合伙人”——年轻人盛行的搭子文化正悄然进阶。
“搭子”一词,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释义为:“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合伙者”。如今,搭子在实际生活中延伸出更多含义:新型的垂直社交关系,指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借由社交平台,年轻人万事可“搭”,包括但不限于饭搭子、旅游搭子、运动搭子、学习搭子等。搭子文化也从快餐式社交、追求情绪价值,逐渐发展到突破各自信息茧房的价值链接与经济共创。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观察,越来越多年轻人从相对表层的互动模式上,发展出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现象也在变化,从经营主体提供“拼经济”场景、形成规模效应,演变为创造与社群需求更贴身、更有黏度的垂类消费。
陪伴以上,精神契合
“起初上平台找搭子,主要为了找陪伴,顺便平摊运动场地费和教练费。”姜潇说,入职后,他和朋友们的空余时间越发难“对齐”。他住在华东师范大学附近,这个定位关联的运动搭子群有不少。“找搭子能‘迫使’自己出门运动,运动结束就‘散伙’。”他颇为享受这种“轻契约”的人际关系。
搭子文化的兴起,推动情绪型陪伴业态的延伸。情绪陪伴服务逐渐商品化、平台化。比如暑期旅游旺季,景区里炙手可热的爬山搭子:陪聊天解闷,还可帮忙背包、拍照、送上“加油”鼓励等等。消费者因为“有边界感的社交”而愿意为几百元的服务埋单。
“从消费端分析年轻人较火的需求,社交、陪伴类居首。时下热火的手办盲盒、痛包不仅是玩偶、物件,更被年轻人视为‘陪伴对象’。”当然,陪伴以上,精神契合也是年轻人追求的内核。曹祎遐说,从文博展大热,可以观察到年轻人对获取精神能量、知识和信息增量的需求日盛,年轻人也需要文化搭子满足精神成长。“比如,市面上有种内容共创的软件很受欢迎,互不相识的参与者通过同画一幅画,建立审美、创意上的链接。这就是市场把握精神搭子需求后,对供给的创新。”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书展上,有一名作家曾分享,很多时候,看一本好书就像找到一位有话可聊的文化体验搭子。这番类比也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共鸣者的渴求。
而新涌现出的技能搭子就是满足精神成长的搭子类型。技能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双方更长时间的关系维系。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翻阅发现,除了个体发帖,也有群主组局。
乐瑶就是一位“群主”,经营一处线下分享的公益空间。她发现不少年轻人“想看看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人生是怎样”,于是蹦出念头:何不发起一个技能交换项目,帮助年轻人寻找技能搭子?“这是一种更深度的搭子模式。有些人从中发现了自己技能的变现价值、有些人找到同好形成兴趣社群,还有人在分享人生看似‘无用’的经验中,有了感悟和启发。”
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并定期召集技能傍身的小伙伴到线下空间分享。比如,一名拥有AI应用技能的程序员看到帖子颇为好奇,特意前来找搭子跨界学习。乐瑶一聊,发现他能同时使用多个AI工具完成任务,连忙请他分享。眼下,这名程序员已是按小时收费的技能“大V”。
从消费者到效益共创者
搭子社交催生出新服务供给、就业机会与新型消费,甚至为年轻人共同创业打开了想象。
但谁来服务、监管等都要细细琢磨,曹祎遐认为,“特别是针对那些发布信息、组建搭子社群的平台,要提升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杜绝隐私泄露、内容虚假等现象。比如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识别平台信息、发布者的真实性,保障用户权益、规范行业发展。技术手段和市场自我净化功能及时跟上,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保护行业发展。”
除了平台,社区也可以发力为搭子社交提供消费场景。“眼下不少商业体瞄准了社区,寻找更细分、更有黏度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社会组织能否挖掘社区里搭子的潜力,把陪伴、兴趣方面的需求与商业的供给进行嫁接。”她这样建议。
搭子可以是消费者,能否成为经济效益共创者?
“搭子们一般从一起玩、一起消费开始,形成兴趣社群后甚至会共创经济效益。”业内专家观察发现,几个水平相当的摄影爱好者,从一开始分享各自擅长的拍摄领域,到如今已经合伙承接商业拍摄。
社会组织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发起人、理事长何嘉认为:“社区中常会看到不少人因为某项行动有意义而连结在一起,比如形成‘带娃’搭子或者一起做社会创新的小实践,但大家搭着搭着就会开始考虑经济模式,也是年轻人创业的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