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由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药材岗位科学家梁慧珍团队育成的豫红花1号成功入选主导品种之列。此前,该品种已入选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5年河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同时入选全国与省级农业主导品种,标志着豫红花1号在农业领域的地位获得高度认可。

豫红花1号优势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豫红花1号(豫鉴中药材2017001)是河南省中药材品种专业委员会鉴定的红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无刺的特质极大方便了田间管理和采收;含油量比传统品种高10%左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高产特性显著,抗锈病能力强,减少了农药使用和病害损失;特别适宜机械采收,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了便利。在省生产试验中,花丝和籽实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7.82%和21.65%。株高适中,分枝角度小,完美适配机械化作业。
豫红花1号生长势强、整齐度好、适应性广、丰产性好、含油量高、花期集中、抗倒伏、抗旱耐碱,含油率为35.0%,。
豫红花1号选育过程极为严谨,从800多份国内外红花种质资源中,精心选出286份优良株系,通过“种子诱变+花粉单倍体筛选”定向复合育种技术,再经过系统选育,优良株系经过株系比较试验、品系比较试验、多年多点区域、生产试验等流程选育出的符合药典、高产稳产品种。同时进行了田间植物学性状记载、抗性鉴定、室内考种、药典主成分检测。

梁慧珍重点提到了红花的综合利用,除了花丝入药,红花种子亚油酸含量高,可加工成高档食用油;红花秸秆粗蛋白含量高,加工成饲料的成本低、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在饲料价格高昂的情况下,可以替代部分其他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因此,红花的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明显。
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助力产业发展
5月25日,新县吴陈河镇阳土墩村村民在晾晒中药材豫红花1号花丝,今年该村引进种植豫红花1号60余亩,长势喜人。豫红花1号适合种植区域广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育种技术创新方面,梁慧珍团队针对传统育种周期长、突破性品种少的难题,成功应用了“单倍体-化学诱变复合育种”的高效技术体系,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升级。通过定向复合育种技术与精细化筛选流程的有机结合,团队大幅缩短了育种周期,并累计选育出一批具有“高药效、强抗逆、宜机械”特性的中药材新品种。其中,在“豫红花1号-4号”系列中,除了此次入选农业主导品种的“豫红花1号”,“豫红花4号”作为国内首个适宜机械化采收的红花品种,配套便携式采收机效率达人工4倍,成功破解了花药采收难的问题;“密银花1号”支撑建成了河南省首个金银花GAP基地;“药怀菊1号”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体,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豫菊1号”能在-5℃的环境中盛放,将菊花的适种区北推了百余公里;“宛红1号”则支撑了河南省首个山茱萸GAP基地的建设。这些品种普遍具备“高药效、强抗逆、宜机械”的突出优势,为中药材产业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团队聚焦生产痛点,研发集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种植技术与生态模式。依托国家和省级项目,累计建立了16个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包括豫红花1号在内的新品种新技术500多万亩。
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创新“科研引领 + 企业转化 + 产业升级”的服务机制,构建了“品种—技术—企业—市场”的良性循环体系,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科研团队实力雄厚,成果斐然
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作为省级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汇聚了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科研尖兵。所内拥有高级职称专家18人,博士21人,海外特聘研究员2人,海外科学家工作室澳大利亚药效评价专家团队5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余人,拥有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名、省级2名,是河南省药用植物遗传改良创新型科技团队、农业农村部特种作物品质改良创新团队。

该研究所核心科研领域广泛,涵盖道地药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制与保存)、遗传育种与栽培、种子种苗繁育、生物逆境防控、药效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示范推广等多个方面。建有河南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中原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多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用植物遗传改良、珍稀育种、道地化等),并担任河南省道地药材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

多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余项;制定标准90余项;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7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选育新品种32个,获新品种权6项。创建国际领先的“四位一体”种质保存体系(万亩活体圃、-196℃种子库、-80℃DNA库、离体库),花类资源保存涵盖《中国药典》85%以上物种,保存量全国第一。
展望未来,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梁慧珍团队将以突破育种瓶颈、强化技术集成、深化链式服务为核心任务,持续加强优异种质精准鉴定与分子育种平台建设,攻关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同时,研发更多生态智能种植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与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化GAP基地与全产业链质控体系建设,助力中药材产业向高产、优质、智能、绿色方向转型升级,为中医药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的科技力量。